新石器时代的平阴
平阴地处古东原之阴。东原砥平,又居古济水之阴,故名平阴。平阴之名始见于《左传》。其地望大致属于考古学文化的海岱文化区。
平阴历史悠久。据最新考古资料证明,早在七千多年前,就有人类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上,劳动、生息、繁衍,开创历史文明。县内洪范池镇的周河遗址、玫瑰镇的陈洼遗址,都发现有中晚期的北辛文化遗存(距今约7000年-6100年之间)。从遗址发掘的资料显示,当时群居的村落规模已经很大(周河遗址现存有10多万平方米),房屋为半地穴式,木骨泥墙,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。和其它地方更早期的房屋比较,面积开始缩小。这说明当时家庭可能已经出现。从遗址中发现的生产生活用具有石器,斧、刀、铲、镰、砍砸器和盘状器等。磨制石器通体磨光,另有磨盘、磨棒、匕首和杵等。
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距今约5000年左右,社会形态发展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,史学家则认为大致相当于传说中的太昊氏统治时期。这一时期平阴县内的典型遗址有洪范的周河遗址、姜女坟遗址,玫瑰的张庄遗址等。
在周河遗址出土的就有盂形鼎、钵形鼎、釜形鼎、罐形鼎等。折腹、圜底是其共有的特征。鼎是当时重要的炊具之一。鬶是大汶口文化最富有特征的器形,也是海岱文化区的特有器类。觚形杯在海岱地区则是原生地和主要产地。
到了龙山文化时代(距今4600---4000年)或为传说中的少昊统治时期,平阴县先后有洪范的周河、姜女坟、侯庄、杜庄,李沟的团山,孝直的王八山,玫瑰的张庄等最少十处地点都有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。
考古发现,这时的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,此外还有骨、木和蚌器。但制作技术比以前大有进步。石器磨制精细。有大型的磨光石斧、石锛、石耜、骨耜、和双齿木耒。后期还出现了人拉的石犁、耘田的石锄等。生产工具的改进,使生产力大大提高,原始农业由耜耕农业向锄耕农业发展。另外,狩猎、捕鱼仍然是原始农业重要的经济补充。
二是制陶业更加发展,已普遍使用轮制。这一时期的制陶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,陶器制作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。据考古发现,这时的制陶业已脱离了家庭小规模的生产状态,而出现区域性的制陶中心。另:玉、石、骨、蚌加工业也很发达。陶器的种类、数量都大大增加,制陶技术进一步发展。常见的器型有鼎、鬶、罐、盆、瓮、盘、杯、豆、盒等。其中鬶是最富特征的器类之一,而“光、亮、黑、薄”的蛋壳陶高柄杯最享有盛誉。而这种蛋壳陶高柄杯是非实用而作为礼器出现的。再,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鬶,为后来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三是建筑业有所发展,建筑墙基加深加宽,已学会分层夯筑,用土坯进行错缝叠压砌垒等技术。
“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”。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,人们发明了结绳记事、刻划记事。玫瑰张庄遗址已发现在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和有意义的图案。这便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。山东古文字专家王树明先生称之为“陶尊文字”,大致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帝舜太昊部族所为,或就是苍颉作书的历史踪迹。